来自:新华中心

新华路街道:努力构建社区终身学习平台

2013年10月9日

    新华街道地处长宁区东南部,占地2.2平方公里,居民2.3万户,6.04万人,下设17个居委会。新华街道是个老城区,文化底蕴丰厚,地区居民中文化名人多,知识分子多,统战对象多,领导干部多,居民文化层次高,构成了社区群体“四多一高”的特点。多年来,街道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得到长足发展,学习型社区的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曾先后荣获“上海市学习型社区”、“上海市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先进单位”等称号,街道图书馆被评定为市特级图书馆。

  近年来,街道党工委在具体工作中,通过“三抓三创建”,不断营造社区终身学习的氛围,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此深化和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一、抓源头,整合社区资源,坚持创建

  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根据这一精神,我们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抓好领导重视这个源头。从创建的实践中我们认识到,领导重视并率先示范是推进学习型社区创建的关键。街道党工委坚持领导干部中心组学习制度,规定每一位领导干部每年必须读几本书。我们还成立了“新华街道振兴中华读书活动领导小组”,由分管书记担任组长。经过连续多年的创建,我们建立了“报”、“栏”、“网”、“校”、“坛”等学习载体,并逐步使其成为社区的文化品牌,并在全社区扎实推进。

  2、抓好网络建设这个源头。几年来,我们逐步建立和理顺了社区居民读书网络(有17个特色读书小组)、文化名人分类网络、社区办学的师资网络、宣传队伍网络、社区成员终身学习教育网络以及“一网三中心十七点”的社区动员网络等。如我们将社区学校办班信息在社区网站上公开发布,在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中心、社区保障中心和17个居委会都设报名点,招生简章发至小区、楼组和新建企业,从而让学员了解社区学校、了解课程设置和师资,保证了居民自主选择学习科目、学习时间。

  3、抓好经费保证这个源头。我们一方面把经费纳入街道年初财务预算,另一方面采取“四个一点”的办法,即政府拨一点,社区筹一点,社区单位参与出一点,个人学习培训缴一点。几年来,我们在学习型社区建设方面,共投入各类经费近千万元。仅社区文化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社区宣传长廊建设费用就达800万元。目前,街道图书馆藏书达到2.5万余册,报刊杂志达150余种,能基本保证社区居民的借阅。

  4、抓好整合社区资源这个源头。一是整合办学场地。采取街道投资和利用社区资源相结合的办法,建成1000多平方米的社区保障中心,解决了社区分校办学场地的问题;购买了海富公寓裙房1000余平方米,建成集图书馆、文化站、多功能舞厅和计生咨询站等为一体的社区文化中心;与番禺中学合作办学,由他们无偿提供近千平方米的教室供社区学校办学所用;并主动争取教育局支持,将近1000平方米的新华路小学校舍建成青少年活动中心。二是整合教学科目。为使新华社区的教学培训统一到街道整个创建活动的计划之中,明确社区学校的职能,将老年学校、妇女学校、青少年培训班等所有课程统一梳理,合并重叠科目,集中办学精力和办学资源。三是整合师资力量。我们借助新华社区特有的文化名人优势,聘请著名演员任社区学校指导老师;以自荐或推荐的方式,聘请社区内在职或退休老师、热心社区工作的志愿者任课;借助社会力量由民进区委、区体育局和上海老年大学等推荐师资,确保社区学校的师资队伍和质量。

  二、抓机制,注重学习培训,有效创建

  在创建学习型社区过程中,我们坚持制度化管理、规范化运作。目前,新华社区学校共有教室23个,教学面积达2740㎡,每年开办春、秋两个学期的课程。2001年至今,我们共开设各类培训班206个,受训人数达3.71万人次。我们从狠抓机制建设着手,有效地推进了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实践中,我们初步形成了五方面的工作机制。

  一是协调决策的机制。为了充分发挥“一校三中心”以及17个居委会社区学校分校的作用,我们专门成立了“校务委员会”,负责全街道教育培训方面的协调和决策。校务委员会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会议,对社区学校的办学原则、方针和实施计划等重大问题组织集体讨论,进行科学决策;对办学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及时进行协调。

  二是分工负责的机制。为确保社区学校正常运作,我们在“校务委员会”下设置了教务委员会和教务办公室。街道文明办主任兼任教务办公室主任。我们坚持做到,每年年初由街道各有关科室提出年度办班计划和教学要求,由宣传科文明办负责全年的课程安排,把文明社区的创建和学习型社区的创建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社区教育培训工作在创建学习型社区中真正发挥积极的作用,使社区居民在创建活动中切实得到收获,增加了创建工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是自我管理的机制。具体做法:一是在各班建立班委会,由党员、居民骨干、热心人任班委委员和班长;二是每班产生2~3名组长,由组长进行日常管理;三是各班的教室保洁、学员间的联络、与教师的沟通交流等,一般都由班委会自主管理。

  四是贴近需求的机制。为使社区办学真正切合居民的实际需求,我们通过专题调研摸清需求。在此基础上,先后设置了娱乐类(声乐、舞训、钢琴、桥牌)、技能类(手工制作、编结、摄影)、知识类(金融、英语、电脑)、健身类(健美操、保健课)、培训类(法律法规、专业知识)等,并根据学员的需求随时进行调整。每次办班临近结束,我们都注意听取学员意见,使课程安排更贴近学员需求。

  五是凝聚吸引的机制。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只有开展系统化办学,对居民喜闻乐见的课程进行连续性培训,才能使社区居民有连续学习的机会,真正学到一点东西。另外,为使学习培训更具凝聚力、吸引力,我们为学员创造条件,搭建展示才能的舞台。如在结业典礼上,由班委会牵头,学员们汇报演出精心排练的小品、演唱和舞蹈,并将绘画、书法、手工艺品等进行展示,各显才能。

  近年来的社区办学出现了多层次、多元化、多学科、广覆盖的良好态势,并逐步形成了学员的参与广泛性、学习的主动性、资源的共享性、教学的灵活性和活动的延伸性的特点,既丰富了居民精神生活,又营造了社区学习氛围;既提升了社区文化品位,又深化了文明社区创建内涵。具体体现在:一是实现了参加对象的多层次。固定在训人员达到500多人,其中年龄最大84岁,最小9岁,60岁以上老人占59.3%,中青年38.7%。参加对象由社区居民、公务员、居委干部、新建企业员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等。二是教培内容的多学科。课程设置从初期的8门上升到36门,并且从以休闲型、娱乐型为主,不断向知识型、技能型拓展;三是培训内容的分层次。公务员、居委干部以加强法律法规教育和电脑等业务技能培训为主;一般居民以娱乐性、技艺型为主;新建企业职工以法律法规学习教育为主;外来人口则从“四五”普法、计生政策、文明市民基本常识教育入手。去年我们开设的“家庭网上行”电脑班,吸引了953名社区妇女参加,“家庭上网工程”形成母子、母女“小手牵大手”学电脑的动人场景。在长宁区举办“数字妈妈”竞赛活动中,街道获得了团体一等奖和个人第一名的好成绩,仅去年参加各类培训的社区居民达1.5万人次。目前,“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学习是一种工作方式”的理念已为社区居民所接受,一个学习型、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社区正在逐步形成。

  三、抓读书,紧贴时代要求,深化创建

  近年来,我们以街道图书馆为阵地,以大力推进群众性的振兴中华读书活动为抓手,营造了社区大学习氛围。我们先后成立了青少年读书会、新华读者沙龙、同舟学习小组书以及各居民区读书小组,吸引了近1万人次参加。具体做法是:

  1、通过开展振兴中华读书活动推进学习型社区的创建

  开展振兴中华读书活动,是推进学习型社区创建的有力抓手。我们紧紧围绕“学习相知、知识相伴、文明相随”的主题,使读书活动与加强“三德”教育紧密结合,积极开展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法律知识、绿色环保、全民健身和传统美德进家庭为内容的“六进家庭”读书活动,树立和推广家庭读书典型户,逐渐形成了读书进社区、进班组、进家庭、进双休日的“四进”格局。我们通过塑造和培育一批学习型组织及个人的典型,尤其是通过连续三年开展的社区读书节和家庭主题读书活动;新华社区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型组织(楼组、班组、小组)、学习型标兵的评选活动;通过开展读书征文、演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讲座和开辟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通过与新经济组织、驻沪部队和社区学校联手,吸引了社区近万名积极分子参加,使大家感到读书活动贴近社区百姓、贴近居民需求、贴近群众生活。

  2、发挥文化名人在创建学习型社区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新华社区有104位文化界知名人士。为此,我们十分注重发挥这些知名人士在创建学习型社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如著名散文家徐开垒、上海大学教授胡申生、著名编剧黄允、儿童文学家秦文君等文化名人在社区读书节中分别作了精彩的读书辅导和各类报告,深受社区居民的欢迎和好评。去年,作家徐开垒、圣野、任大星、沈碧娟、欧阳文彬、菡子、黄允、祝瑞开、胡月、彭古丁等不仅把他们保存多年的成名作、学术专著及已故知名作家签名绝本共1000余册图书赠与街道图书馆,图书馆建立了“社区文化名人作品专架”。充分体现了社区文化名人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关心和支持。通过开展名家导读、名著欣赏、名著专架、名人画廊、名人小传等“五名”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居民的理解能力,深化了居民的读书效果,也形成了具有新华特色的文化品牌。

  几年来学习型社区的创建活动,使我们得益匪浅。我们深深感到:创建学习型社区,营造了社区大教育的氛围,不仅社区居民的素质得到了提高,而且促进了家庭教育和家庭文化建设。社区居民通过“自主性”参与,“选择性”接收,实现了“教育互补”、“教学互动”。许多居民已把参加社区学校教学活动视为休闲生活中的“文化超市”,作为自己和家庭文化素养提高的重要途径。

  同时社区学校为广大居民提供了一个交流情感、沟通人际关系的场所,“学员”们满足了求知、求美、求健、求乐的需求,更得到了友情和关怀,不少人在学期结束后还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丰富多彩的文化学习活动融洽了夫妻、邻里、婆媳、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关系,大家从陌生到相识,从相识到互助。

  诚然,我们的工作还刚刚开始,有待于进一步深化、进一步推进。我们将借这次交流研讨会的机会,把兄弟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带回去,进一步拓宽创建工作的思路,不断探索,继续前进,努力把终生学习理念扎根到新华人的心中,使新华社区真正成为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学习型社区。